重拾生活

又有很久没怎么写东西了。

上半年被迫隔离的时光依然留下了部分思想层面的影响。个人博客这个分享工作和生活碎片的场地,换来了一段让我难以忘却又戛然而止的情感经历,令每次想要表述些什么内容的时候都有所犹豫。若干ddl不断冲击日程表,工作期间日复一日的固定路线让日常那些熟悉的部分得到反复强化,对不熟悉的地点又没有探索的热情,而类似美食和美景的探索,又正好有了「疫情期间」四个字作为合理的借口——大概这就是所谓的「舒适区」了。

为了逼迫自己精神上更有冲劲,还是要有些改变,哪怕只有一点点也好。

运动方面,拣回正式的健身和篮球活动。

相对宿舍的瑜伽垫+弹力带+小哑铃而言,健身房的强度/便捷性/多样性上都更高,因此叫做「正式的健身」

首先最适合强迫完成的事:健身。当属稳赚不亏的自我投资。

由于校内健身房已由学校体育部统一管理,相比大四时期的训练,新的一批教练更加专业,甚至能从肌肉发力和组织结构角度开始讲解每个训练动作(就差在器械旁边摆一个医学骨架了)。我寻思这些知识如果在中小学阶段的体育课作为理论补充没准会有意义得多,但谁又想在体育课上听老师讲理论呢emmmm 健身活动应该会以每周2-4次的频率持续进行到这学期结束,如果训练效果明显再更新每次过程的详细记录(flag)

其次是调整生活节奏的必备项目:篮球。相比健身少了一些强度,多了一些社交属性。

野球场的半场4V4或者3V3,在日常熟人局中打上两个小时可能也不会特别累,且容易上瘾。目前个人在野场上的定位是无球跑位的中距离终结点+意识尚可的防守人(同学戏称未来选秀模板是克莱·汤普森

令我略感欣慰的是,虽然身高基本无缘形成优势,也一直没有打过太高规格的比赛,但坚持运动总还是能看到明显的提升反馈。从命中率、稳定性、进攻方式和防守意识等方面慢慢积累,每过一个阶段都会有些新的变化。

此外,运动本身在实践之外也是需要一定理论支撑的。所谓「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歧视本不应该被乱用,我相信真正顶尖的团队运动成员本身也是很好的领导者,而每一位健身达人也对生理体系有着完整的认知和掌控力。意志力和身体素养之间应该是一种互相补充的关系。

运动之外,走了走社团招新现场。

跨校的生活虽说是另一种环境下的新体验,但也偶尔带来归属感的缺失,每当看到各种校园活动就会告诉自己——“热闹是他们的,与我无关。” 尤其类似社团招新这样的场合,更是没有多少想要参与的动力。于是即便关注一个社团一两年,也完全没有加入的打算。

而今年不同,我需要找一些过去的感觉来找找状态。于是9月末招新的两天时间里,在中午或晚上吃饭的时候特意选择从若干招新摊位中间穿过,时不时带着好奇的目光一番打量,若正好和发传单的同学有了眼神交流,就能马上收到热情的讲解。虽然大一到现在转眼就过去了6年,戴着口罩的时候还是能勉强装成新生(这究竟是外观年轻呢还是目光青涩缺乏自信呢?

比较有趣的是,收到的第一张传单是「禅学社」,传单直接以「实验做不好/论文写不出来」的对话作为开场白,令我怀疑这波线下的精准推送(笑)。第二个对我表现出很有热情的社团是车协,看我推着一辆平把公路,直接跑过来说”同学你的车完美符合要求,我们社团第一次活动的时间地点是blabla…“ 看到他这么热情我直接打断也不好,听得差不多的时候赶紧回复了一句 ”我以前玩过车队“ 脱身(不然为啥会骑公路车代步呢

前两年一直想试试贵校的阿卡贝拉清唱社,今年准备试试水,于是问现场招新的同学大概通过率如何,得到一碗鸡汤”只要你来面试,就成功了一半。“ 趁着国庆假期的空闲重新捡起一些乐理知识并认真准备。面试现场跟乐团和声演唱也算人生第一次玩阿卡贝拉,众多声音一出真的有净化心灵的感觉(就像第一次听厦门六中合唱团的《凤凰花开的路口》),然而最终发现录取率只有10%左右,安慰淘汰(略心疼专门用Garage Band+MIDI键盘进行扒谱所消耗的时间,但也正好把时间放回科研上吧

这段面试也让我想到大一面试社团的过程,准备得最认真的校学生会工作没有通过,抱着玩一玩的心态进的剧组就异常顺利。大概这些选择都是双向&随缘。

居所内,和老朋友「小七」的关系回归正常。

今年降温挺早,这只黏人的猫又到了占用铲屎官枕头和被子睡觉的季节。在并不想频繁更换床单的情况下,买了一个更适合她体型的大窝。

第一天极为不乐意进窝,然而只经过了一天就开始在睡眠时间主动跳进去。(真香)

早晚各用一点时间摸一摸毛茸茸的活物,温暖治愈。至于偶尔皮的那么几下,就让她皮吧(惩罚几天不喂零食就好了

晚上组里的师弟聊到知乎上又有一个研究生自杀的话题,遗书是一种诙谐的、戏谑的、苦笑着表达的离开。我曾在非常煎熬的时候跟家里说 “要是真觉得读不下去了就quit找个普通的工作到二三线城市养活自己。” 不过这样的选择肯定是说出来容易做起来难,父母自然是一边鼓励着一边答应着。无论如何,珍惜生命,健康第一。

不知是因为已经进入了第三年还没有走到正确的发力方向,还是近半年的变化让人逐渐麻木,总感觉个人明显开始失去曾经具备的激情。就从写博客来说,以前会偏向于分享瞬间的主观感受,现在更倾向于自己沉淀。

虽然早在两年前第一次看《The Phd Grind》时就了解到 “做科研不是打磨产品,没有标准答案,甚至没有特定的既定路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总又会绕进一个又一个的思维小圈,无论是带着做项目的思路打磨系统的细节功能和样式,还是带着学生思维寻找已有的各种工作和“标准答案”,又或是花大力气尝试补充各种遗漏的底层知识。这些努力并不是没有价值,但又不是这个阶段应该着重关注的点。至于应该是什么,那就要看这个月能把待投论文肝到什么程度了。

前几天保研系统截止,组里2021级的直博新人也基本确定了,看到新同学收到paperlist之后的热情,也想起自己最初也是同样的心态,更有了一种激励自己继续向前的动力。

总之,10月也要过去一半了,2020年已经无法重启,把握好剩下的时光好好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