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 03 | VR开在上海,上海就是VR

非常巧合的是,上一次博客里记载IEEE VR会议的内容也和上海之旅无缝衔接。

原来有的时候自驱力是发自内心存在的,就像这个已经半年没动的博客,终于又有了打破表达阈值的点。


四年前,我在上海学习生活;

两年前,我来上海度过一个三天假期;

近几天,我又一次来到上海,开领域内的学术顶会;

并又一次找到了学习、生活和度假的快乐。

那些在北京习以为常的惯性思维,在上海被逐渐打破,并重获新生。

无论是疫情,是记忆美化,还是两座城市本身的差异——无数冲击在短暂的时间里大量涌现,让我产生了一种第一次戴上虚拟现实头盔的错乱感。这样的现实环境真的是真实存在的吗?

原来路上,车是会让人的。

原来通勤,是可以不堵的。

原来清晨,是有早餐欲望的。

原来气候,是可以不用护肤品的。

原来街道,是可以兼顾现代化和生活化的。

原来生活,是可以范围很小但应有尽有的。

原来虚拟现实,就在身边?


与本科室友时隔五年重逢,我们聊了些过去的同学去了哪里、这几年的变与不变、工业界和学术圈的异同…在并不长的闲聊时间后,各自回府加班。

因为相对确信,没有疫情的管控后,下次见面的间隔是可控的。

疫情三年究竟带走了些什么呢?

大概包括但不限于:对未来长远规划的确定感,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他人的连接,与自我的对话。

这次出行让我感觉到,那些被疫情带走的,或是被自己遗忘的感受,正开始一点点回归。

在摩天大楼的光影交错间穿梭着,不用渴求自由,这就是久违的自由。

自由不是要漫无目的地走在热闹的街。

而是带着专注感,持续向一个目标走去的时候,蓦然回首,发现行道树上开了花。


旅程还在继续,继续期待更精彩的学术报告,和更多故人的重逢。

如果力量持续,就整理更多博客和笔记。

希望旅程结束后,要更积极地和更多人线下见面。

一个保命的小尾巴(手动狗头):

标题句式借鉴自《让子弹飞》片尾,原文为:“上海就是浦东,浦东就是上海。”

用于此处,并无他意。

北京也可以有生活,但对外来普通学生而言,很难兼顾工作和生活;

上海也有自己的缺点。

以上所有对上海的感叹仅代表个人短时间内和小范围内的印象,无冒犯帝都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