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交流记录

这两天和学院的两个很好的老师交流了一下保研方向事宜。

交叉专业总会有这样的问题:深入研究的时候,如何在两个方向之间进行取舍?

一开始我的想法:两个研究方向(交互设计/人工智能)基本完全矛盾,选了一个就意味着放弃另一个。交互设计方向是有基础的,但是到了大三就没有提升了(或者说提升起来目标不明确);人工智能方向(机器学习)是基本没基础的,但是目前比较感兴趣,手头上有相关资源和规划、项目等。于是真的不知道怎么选。


和老师A交谈后得到的建议:

其实不管是哪个方向,进入研究生阶段时老师都不可能直接让你用现有知识去做项目,是要经过知识的打磨和提升的。所以你和老师交流的时候,不管是哪个方向或者学了什么,能够展现出自己是一种不停歇、想进取的状态,而不是一种“怠惰”的状态。所以很自然的,当你在一个方向觉得走不下去的时候,就开始在其他方向充实自己、提升自己,这是比较正确的选择。

导师选择学生的时候,如果你的能力刚好和TA的研究领域对口,导师会欣赏;而另一种可能性是,你的能力中有一部分和导师的研究领域不对口,而导师反而对这方面也感兴趣,会觉得你是活跃的。

最后,还是要提前联系一些好的学校的导师,包装一下自己的简历和项目经历。展现自己实力的时候,不要太谦虚,也不要言过其实。对于跟人交流比较顺畅的学生而言,提前多接触一些导师,很有必要(例:如果在面试的时候老师还记得你并且印象不错,会比第一次和老师见面有很大的优势)。如果老师愿意,甚至可以直接在别的学校的老师那里做毕设

其它的就是一些诸如保持加权、多沟通之类的话了。


和老师B交谈后得到的建议:

首先基本排除艺术和技术的交叉专业,除非有特别强的队伍和导师,但是这一点上还没有听说。这就会遭遇像我们专业和曾经机械学院的设计专业一样的尴尬处境,办学理念很好,但是出来的人竞争力差。

1.目光放远

保研要站在长远的角度看,不光是两三年的事情,甚至可能会是5年的时间(连同博士一起),这个时候就要好好考虑清楚了,一般来说保研到哪里,就会对那个城市的职业圈子更了解,更清楚,毕业后会更可能在该城市直接就业。

有些导师(特别是搞学术研究的导师)在招研究生的时候,会优先考虑你会不会在那里读博士,提出如果读博士就留你,只读硕士则需要再考虑。从这一点上来说,如果对就业的需求不是很大的话,建议硕博连读(即使这样可能压力会很大)。

2.体制约束

中国的学术界和国外(如美国)有比较大的区别,美国相对开放,可能一个研究项目会交给几个研究所去分别做;而中国更认“人”,是一种强者通吃的局面。所以,任何一个地区或者领域的一把手,往往会有极大的顶端优势。所以在目光放远的同时,要留意选择合适的地区和合适的导师。

例如,机器学习领域,南京大学及其周边的圈子是国内很强的,周志华老师的团队基本算是全国顶尖(不过可能不太好进);另外,北大的软微院(不是信科)、中科院的计算所和科大等,都是可以选择的方向。

3.终身学习

老师在大学本科到现在的执教领域,先后换过两次专业,给本科生上的课程也跟研究领域完全不相关,但是本质上都是相通的。不要被现在新出的各种技术和平台工具吓到,因为只要有学习的势头,这些新技术和方法就不会对你产生困扰。

国内的顶尖大学都是需要生源的,本校的学生出国了,就需要外校的学生来填补空缺,所以保研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不要过分担心自己没有竞争力。

综合以上的要求,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希望可以找到适合自己方向和兴趣的学校、导师和团队。


交谈后最深的体会是:和人交流的过程也是慢慢认识自己、明确目标的过程。

迷茫期总会有,只要不在迷茫期停下脚步,就会有上升的空间。

方向有了,脚踏实地。半年,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