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空气质量:优。
2007年夏,表姐小学毕业,我五年级暑假,和家人一起游北京。那时没什么人文素养,博物馆/文化古迹都看不太懂,印象深刻的唯有冰棒、酸奶、游乐园,还有各个公园湖里的脚踏船。
水中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花儿绕着绿树红墙。
还有,参观北京校园的行程中,因为时间仓促,只参观了北京大学,没去隔壁清华园。
就像每个孩子都会面临的“选择题”:以后是去清华呢,还是去北大呢?当然,十年前的我也已经知道,那个目标虽然不是遥不可及,但也不是触手可及。
2017年夏,就像是和北大的一场十年之约。
表姐本科毕业,保研到了北大深圳研究院;我参加推免夏令营,名义上是去了上交,但也是选了北大的导师。不过,面对身边其他出路更加优秀的同学,“保研”、“北大”这样的词汇,并没有多少含金量,充其量能作为一次请客吃饭的理由。
昨天,父母送我来北京了,提前到导师的研究所实习(做毕业设计)。
来之前一直没有打探过宿舍相关的问题,不过能猜到少许,大概率比本科的条件要艰苦。
进门,8人间,占地面积约15平方米,4张上下铺床位,包围着一张两平米的桌子。可别小看了这个房间,这可是帝都的学区房别墅,24小时热水+暖气,换算下来每平米也要十几万吧(滑稽
第一眼就看中了最里面一个床位的上铺:四个角的墙上粘着挂钩,明显是上一个住在这的人挂过蚊帐或者帘子而留下的;护栏上放着一个白色的框子,正巧和我从原来宿舍搬走时留下的一模一样,睡觉时用来放手机之类的杂物。
搭起遮光的藏蓝色亚麻布床帘——这个帘子和墙构成了一个约2立方米的空间,证明着我的到来:一个大城市里的小小窝。上铺,床帘,收纳筐,右侧靠墙,一头对窗,陌生中寻找着熟悉感,睡觉还算踏实。
出门找吃的,门卫说附近没有做早饭的。后来问一位老奶奶,她向我们推荐了距离这里最近的大超市:
往南!没多远!家乐福!里面什么都有!
最后在家乐福里的永和大王吃了早餐。
记忆里北京的早餐很丰富,现在居然要依靠连锁店。即使是以前最常见的、甚至油腻的煎饼果子、鸡蛋灌饼、大肉包子也已消失在大街上。“防雾霾”、“统一排放”、“集中管理”,这是我一开始能想到的官方说法,而地道的说法则是”被驱赶了”、“赶走了很多低端人口“。
舍友们好像不怎么在乎吃早饭的问题。不过,不管是弄到能吃食堂的饭卡,还是找到商业区的连锁店,我必然是要去吃早饭的(坚定)。不管是武汉说的“过早”,还是江浙、珠三角地区的“早茶”,怎么说也是有丰富的选择余地,在这里的追求,似乎已经变成了一碗热乎乎的东西(笑)。作为吃货,不吃好了怎么搞科研(逃
看来需要熟悉环境后搞辆自行车了。
年龄越大,认识一个人的成本越高。或者,把一些念头堆在这里给想看的人看,也不错。
跟一位研二的舍友聊了聊,感觉到了一种很久没有碰到过的学霸之气,上次遇到这种气场的人还是在高中。从生活习惯上,感觉还是比较好相处的那种。
要成为什么,要保护什么,年少的美梦还一直做。
一首从大一就开始听的校园歌曲《镜头》,每一年听到同一段词的想法,截然不同。几年过去了,梦确实做了不少,也没有真正找到这两个问题的答案。
有时候会想起小学班主任写在教室外面的座右铭:
我决计一生像太阳。无论什么事,只看到光明的一面。
小学的时候觉得没问题,现在想想,能够立下这个目标,还挺不容易的,或者说,这算不算是一种倔强呢?
明日前往实验室报到。对于太远的事情,自己想不到,也不愿意去想太多。于是保持着学生这种身份,一步一步,有选择,也有随遇而安。
不负时光,野蛮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