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中前进

失落的开始

自6月底写了一篇完全没内容的随笔(从南走到北)后,连人带行李转移到北京。

之所以当时会产生一种“对许多事情都失去兴趣”的状态,主要是因为两件事:

其一,见了一个毕业后一年没见的朋友。一年太匆匆,很久没联系后,一些话题竟不知从何谈起。只觉得相比之下,我这一年拿得出手的东西太少。飘着飘着,就忘记了自己走这条路的初衷,眼看着别人做着自己曾经非常感兴趣的事:交互,建模,图形编程…却不再有什么交集。

其二,跟一个近期研究方向近似的同学交流。能碰到同行其实是十分幸运的事,不过交流之后,去年我啃了很久也没啃明白的一堆代码,没几天就被同行研摸索出门道,并得到了非常好的性能。

技术+艺术的交叉探索,在两事的交叉影响下,贬得自己似乎一文不值。

进而,我对写博客这一行为本身也产生了怀疑。比如,那些困扰自己很久的点,会不会是其他人不屑一顾的问题?

ps. 写博客也快1000天了,过段时间单独开一篇文章谈一谈动机(flag1,已完成

积极的转变

接下来是马不停蹄的7月。

到北京后,十分幸运地得到大师兄安排,在离实验室并不算远的位置有了个人根据地。一个居住面积不足20平的纯毛坯房,在寸土寸金的学区附近还是相当难得。随之而来的收拾完全是自我满足的过程。每天晚上大约9点半到家,用两个小时贴墙纸+铺地板革,今天一小块,明天一小块。周末则抽一天等在家里收家具家电的快递,家电等师傅上门安装,家具自己组装。顺便把一个一个的行李快递箱收捡到柜子/架子/桌子上。鞋子终于不再满地都是,衣服也能整理成套尽量悬挂在衣柜里。前后大约半个月的时间,从洗凉水澡、吹空调窗机,到安稳的窝在个人空间中度过一个个夏夜。期间有多少次收拾到满头大汗的凌晨,都不重要了。

ps. 后续准备整理一份家装清单,有效提升小公寓的幸福感(flag2,已完成

7月下旬,在把自己的空间收拾干净后,按照一年前的计划,养上一只猫。

选猫的过程非常简单:为了不那么费事,优先选做过绝育、打过疫苗且会用猫砂盆的成年猫,最好也不是那些难养的名贵品种。到闲鱼上定位到北京海淀区,基本上就几家符合要求。抽了一个周日上门看猫,正巧第一家就完全符合要求,且相谈甚欢。主人也考虑得很周到,最终开车连猫带盆和粮食一起送到我的住处。

猫头两天很怕生,后来探索完整个屋子后就基本撒开了。每天晚上我拉上窗帘后就不再乱叫,然而早上就是个彻底的活闹钟——硬生生把我的起床时间调早了半个多小时。

并且,养猫的过程也是不断和它斗智斗勇的过程。既不能总惯着,也不能对它太冷淡,何时奖励,何时惩罚,如何纠正它的坏习惯…总还是有不少需要探索的地方。

ps. 等完全熟路之后,整理一份养猫笔记(flag3,已完成

信息和社交

7月末出差了接近一周,从项目对接和学术讨论,到社交礼仪和酒桌文化。越发觉得读书一定不能把视野读窄了,跟多种不同类型的同事接触,也对个人成长有很大帮助。

说到读书,7月的清单上倒是一本书都没有读,考虑到边优化项目边折腾了半个月+出差一周,勉强说得过去。现在实验室有一种「早9晚10每周6天」的工作趋势,这中间是需要提升些工作效率的。

虽然没怎么看书,但利用开会坐高铁的时间补了一部很不错的剧:《我们与恶的距离》。感兴趣可以看一下知乎上的一篇介绍:如何评价电视剧《我们与恶的距离》?这部剧以一场随机杀人案的矛盾出发,结合当下新媒体传播的特点,展开对社会各个层级的观察和记录。有不少点很能够引人深思。

结合剧的内容,越发觉得现在每天的信息接收量是超标的(这个后面又单独写文章吐槽了一番,详见这个链接)。有太多没什么价值的事和活动。就说7月热度最高的两个炒作:

一是微博上的「周杰伦超话打榜」。媒体都说周杰伦各路「夕阳红粉丝团」全线出动打榜,这种说辞我是完全不屑的——不知道有多少像我一样的杰伦粉,连微博都懒得装,热度过去之后看一眼新闻完事。明星的热度完全不需要以这种形式追捧,到头来整次事件也是微博团队的成功炒作——本月新增用户数再创佳绩。

二是斗鱼直播上的某大妈主播的「翻车现场」。这个话题就更没意思了,斗鱼收获了热度和流量,大妈和背后的团队收获了关注和金钱,吃瓜群众收获了谈资和乐趣。放长线钓大鱼,看似没人有利益受损,但观众和读者的底线一次次被这类无脑营销所冲击,令人唏嘘。

与超高的无效信息量相对的,是每天都需要的有效社交量。

在上海经历了一段时间社交匮乏的日子后,深刻体会到每天都是需要一些与外界的交流的。长期不和人打交道的后果就是交流起来会形成障碍,且潜意识里会逐渐回避口头交流,转而不断进行对人的揣测和对自己的追问。

向前走

回到了本文的标题,这一个月内,或者说这半年内,自我否定的状态总是存在。从生活状态,到业务能力,到感情问题和社交。我并不知道每一件事情该如何真正解决,也思考不出人生终极价值这种问题。相比几个月前的迷茫,我从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变得知道了一些自己不需要什么。

前段时间的一些小事,比如帮师兄处理些材料或是作图,从侧面证明了思维还算活跃,也肯定了自己具备的优势能力——虽然我可能一晚上才能看懂别人10分钟就能看懂的代码,但也能10分钟就搞定别人花一晚上才能改完的图。

过去的时间就让它们过去好了,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节奏,也有自己的成长曲线。否定和怀疑在所难免,BUT:

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