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同学应该都还记得【札记】这个名词。通俗意义上来说,这是高中语文老师对周记/随笔的代称。
古称小木简为札,条记于札,故称札记。
新的学期开始了,实验室再次从假期模式回到了每周开组会的轨道上,而我也正式踏入了直博第四年。如果不是在写周报的时候突然收到域名续费的邮件,我也没想到,这个博客的域名已经陪伴我第5年了。而写在侧栏中的slogan,正如十年前写在札记本扉页时的句子一样。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后来知道了这个典的前几句,出自《诗经·大雅·荡》 ,本是召穆公斥责昏庸无道的周厉王的一段话,全文为:
荡荡上帝,下民之辟。疾威上帝,其命多辟。天生烝民,其命匪谌。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环境常新,何为始终?用更稳定的内心来应对环境,书写的欲望催生了这个博客。
因期待未知,渴望交流而表达,这有了2017年至2019年的输出;因外界变化,失去共鸣又逐渐停笔,从2020年后,越发难以感受真实;再次动笔,大概是因为近期的经历让我有了一些想法上的改观:不要因为害怕孤独就放弃前进。
在没有动力更新博客的日子里,偶尔散步,偶尔弹琴,偶尔看书,偶尔看脱口秀。8月申请了一周假期用来长途旅游,不幸的是计划又一次被疫情破坏。在短途旅游后进入放纵的娱乐与睡眠时间,然而短暂的放纵产生的不是放松,而是更重的压力。
在假期这周的最后一天,我补了些《脱口秀大会》,意外地发现部分人的讲故事的节奏不错,在情绪麻木的状态下被一次次挑起笑点绝非易事。又带着进一步的好奇了解起李诞这个神奇的人物,遂一发不可收拾。深夜读完《候场》,通篇天马行空,但又透露着一些似乎能感觉到的熟悉。如果说书里大部分花钱喝酒吹牛逼的故事不值得重新回想(当然也很精彩),那么唯一让我耐着性子读完的核心观点便是:人要对自己诚实。
思考的另一点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时代的大变革,人际交流之间真正意义上的完全了解已成为奢求,但这不能作为不去交流的理由。
和组里同学闲聊时达成的共识是:“导师的困境,或许和我们是一致的。”若进一步说,人生各个阶段的困境虽各不相同,但总有相似之处。
这也让我想起一首歌《Shall We Talk》,推心置腹的沟通大抵是中国文化经历千百年来积累后很难做到的事,于是我们渴求灵魂伴侣般的亲密关系,渴望借助酒精打开话匣,再把积压的情绪通通发泄——就当作它们从来不存在。不过现实情况是,情绪可以短暂的发泄,却无法将附带的记忆抹去,它们只会在下一次到来时更加汹涌澎湃。一位老师曾说,如果你想与他人近距离沟通,可能需要先试着跟自己对话。
对自己诚实,说来容易,身体力行又着实困难。正如这个博客,对外的表达总会有所加工和润色,只有自己知道从经历到想法到文字的过程有了多少变化。
我不可能像李诞在书里声称的那样全部真人真事。此番出发,我可以试着在充分抹去隐私的情况下,表达一些更真实的想法,也可以视为与自己的一种交流。目前心境虽不及理想状态,至少还不太差。
时间和笔力有限,开篇序言点到为止。
未来聊些什么话题呢,或许是所见所闻,或许是看书和表达,或许是科研和工作中的一些好玩和不好玩的碎念。总之,闷久了对自己不好,一次输出太多也会带来写作和阅读的负担。
随心而动,细水长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