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最后的寒假

说最后的寒假其实略有矫情。不过,如果把攻读phd算作工作的话,那这个寒假也算是我在纯粹的学生阶段里最后一个寒假了。

从美国回来不到半个月就迎接新学期了。心里其实有不少重要事项的,比如把伯克利之行后半段的笔记整理成文,跟家里长辈们多唠嗑,记录一些家族过去的历史,看看论文写开题报告,或者看几部好电影和动漫,约以前的好同学吃饭玩耍之类。不过到今天回看,似乎没有完成任何一件事情。

或许是由于自己从初中起就住校而逐渐形成的习惯,回到家时,第一反应一定是休息和放松,特别是三年前上大学搬新家后,我很少在自己的写字台前认真学习。寒暑假需要忙的时候会到学校处理,虽然学校和家在一个城市里,但回一趟家通常要两小时以上,于是平时周末也不经常回家,回家更不会带什么必须完成的任务。自然而然地,这个假期也是类似以前度过的诸多假期中的一个而已。


寒假的前两周由伯克利学术课程冬令营填满。前半程在前几篇日志里有详细记录,后半程也依旧精彩,不过随着最初的新鲜感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数次熬到深夜写日志的疲倦,和准备结课答辩的压力。说好的整理也一拖再拖最后烂在了笔记本里。

参加伯克利冬令营的学生一共29个人,出发时分了5个组,每个组需要根据两周课程内学到的知识,阅读比较新的文献,并结合自己已有的技能,提出一个新的产品(或系统、概念等)并描述原型。

我在第四组,因为是组里唯一一个大四的,所以被强推为组长。我们决定做的(概念)产品是个智能眼镜,因为创新点好找,能结合不同组员的专业特长,也能和课程内容紧密挂钩。最后几天晚上准备和通宵赶进度的过程中,两位机械的组员亲自为产品建了模型并做了一段展示视频,学光电的组员参考一个比较新的论文,提出了液体镜片的光学结构设计,数学系的组员(也是这次行程中我的室友)做了简单的市场调研…我整合工作,把涉及到增强现实、计算机视觉应用相关的论文翻了几篇(比如根据图片输入来计算食物卡路里),在PPT里涉及引用的地方写好来源,调动设计细胞做了个小组logo…因为组里没有英语口语特别突出的人,为了让每个组员比较有参与感,最后决定每个人负责讲跟自己工作相关的那一段。

然而,上面所有努力只取得了第四名(这也算是自己为什么没动力整理后半段行程的原因之一吧)。汇报展示时,我们组出场顺序不佳(第四个,理论上5个组的情况下,1/2/5都是比较好的位置),展示中途投影仪因为接触不良崩了一次,评委走神,提问环节太水…得到这个结果时组里没有一个人是满意的,但也只好遵从评委的意思。我们在小组群里轮流发红包,延续着十几天来逐渐积累的互黑互吹的风气,哈哈哈哈地开心了起来。意料之外的是,我和室友都获得了本次行程中的个人奖(共5个)。

后来想想,其他几个组确实表达得比我们好,也没什么遗憾的。或许努力过了,奋斗过了,最后结果怎样,也变得不那么重要了。跟这几个小伙伴在一起学习、外出、购物、吹水、刷夜的时光,常常笑口常开,不识愁滋味。

答辩完的晚上,玩狼人到11点,意犹未尽地散场,各回各屋收拾行李。

谢谢你们,谢谢这次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所有的老师们。


后半段的日子过得相对平淡,陪家人的时间转瞬即逝。从美国回家一天后又出门到老家探亲顺便接老人过年,然后打年货、整理物品。

过年日常:手机聊天/玩游戏、打年货、做家务、闲谈、遛狗、打麻将,总之与学习无关的事情样样都有心思做,就是没心思写点什么或者看点什么。

由于饮食结构没有把握好,临近返校还上火了几天,牙龈疼的吃不下饭,好在及时吃药止住恢复了。

回学校两天,捡起离开实验室之前做的事情,整理开题报告,跟返校的同学寒暄。

寝室里乱的像猪窝,自己的位置也堆放着离校时没整理干净的杂物,却不像以前那样熟悉了。走在学校里时常觉得少了些什么,小商铺的门面换了若干家,却没有逐一品尝的兴致,食堂陆陆续续开放,行人穿着厚厚的衣裳,拖着笨重的行李箱,走在满是梧桐树的启明路。宿舍楼栋内熟悉的面孔渐少,陌生的小鲜肉渐多。

明天就正式开始新学期了,但没有课,是看书和搞事情的好时候。

目前状态只恢复了大约六成,仍需努力。大学的最后一学期,不留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