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风和畅,烟雨江南

周五,早八至晚八上课一整天,水课不必听,硬课消化不完,再次陷入课程需要啃,科研推不动的状态。再加上进博会的调休,两天的周末直接变成了一天。

好在直到周日晚上才有课,既然不想泡两天图书馆,不如换个地方学习吧!看攻略/买车票/订住宿/查路线一气呵成,周六早晨洗漱一新。

无锡,出发!


有了几次坐地铁进城的经验,在公共交通工具上练听力/看小说/背单词大概还有点效率,当然还有补觉。滑稽的是,从学校到上海站需要1小时,而上海站到无锡只要40分钟。

顺利在午饭前抵达目的地。找到青旅,放包出门。

住的青旅离市中心很近,位于一个环境很好的小区里。由于不是旺季,加上这家店今年才开业,所以恰好只有我一个房客,单人包下三人间的大床,只要58/晚 ;)

(插播一条BGM:林俊杰-江南)

https://github.com/HusterHope/blogimage/raw/master/%E6%9E%97%E4%BF%8A%E6%9D%B0%20-%20%E6%B1%9F%E5%8D%97.mp3

午餐时间,为了顺带逛惠山公园,就选择了去「忆秦园」吃包子。

忆秦园

这家店上过《舌尖》,开在惠山公园内部,位置不太好找。以现做现卖,纯手工制作为特色。即使不在就餐高峰期,点完后还是等了好一会儿。

武汉人吃汤包的口诀是:“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后吸汤。”

面对这种并未完全密封的汤包,开窗就不用了,吸汤的这一口,大为惊艳:汤汁入口偏甜,咂一口后有少许咸味,混着鲜肉的香味和汤包封口处的蟹粉,让甜、咸、鲜、香完美交织。不同于纯鲜味的蟹黄包,蟹粉小笼集多味之长,鲜而不腥,甜而不腻。汤汁吸完后,将面皮包裹着鲜肉馅佐以少许香醋,口感甚好。

同时还点了一碗小馄饨,味道比较满意,但对比发现还是晚餐的馄饨更好吃,且看下文。

惠山公园

到公园时正好赶上了菊花展。虽然已经立冬,但南方秋意正浓。

一条溪水旁开满了茶馆,每家茶馆门口,摆着若干桌子,无论形状是方还是圆,周边大都放着四把椅子——这大概率是方便人们坐下来打掼蛋吧!

随处可进的名人祠堂和小园林,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得天独厚的文化熏陶。

暖阳,游人,池水。

红枫,飞鸟,亭林。

好一幅秋日胜景。

极宜拍照,放几张手机渣作感受一下。

接近三点,回住处看书了。毕竟不是纯旅游,走马观花后心情舒畅了,目的也就达到了。

往返途中发现,本地人坐公交似乎并不怎么刷卡,除了老年卡外,大多中年人和少量年轻人都会选择投币,这一点比较奇怪。


夜色完全降临,青旅老板问我是否需要拼餐,我说打算出门吃。于是没过多久就听见厨房传来炒菜声了,老板单人解决了自己的晚餐。

饥肠辘辘时,终于放下任务,选择前往南长街「熙盛源」,一方面离小吃街较近,另一方面也是欣赏夜景的好去处。

熙盛源

熙盛源作为一家比较著名的连锁店,自然也是要打个卡的。

江苏各地有各种各样的小馄饨,从外观上看几乎没什么差别,口感则随着馅料、面皮、汤的变化而变化(废话

这里的虾仁既不像北京「庆丰包子铺」那种标准工业化生产,一个还不够塞牙缝的小虾,也不像港式茶餐厅那种一口下去全是肉的「虾饺皇」。每只小馄饨中,肉馅和整只虾仁对半分的馅料比,配上薄而不软的面皮,看上去个个晶莹剔透(由于急着吃,并没有拍出刚上桌的样子

就像一碗好吃的米粉,粉重要,浇头也重要,而一碗精良的虾仁小馄饨,丰富且高品质的浇头也能添彩许多。熙盛源用了蛋皮丝、鲜笋丝作为主材料,配上每碗馄饨都会有的虾皮和紫菜。蛋皮嫩滑,鲜笋松脆,虾皮是混在汤里的小惊喜,紫菜是提味利器。

这样,整碗小馄饨就有了鲜明的层次感,自然会吃的汤都不剩了。

南长街

本想吃完后在南长街找些宵夜,然而可以想象,如今各地商业街几乎都成了一个样(可类比武汉户部巷/长沙坡子街/西安回民街/南京秦淮河/丽江四方街blabla)。最多是随着地域不同,本地和外地店面比例稍有差别。“不吃等于白来”的长沙臭豆腐、“正宗仅此一家”的东北烤冷面、动次打次的印度飞饼、日式和风章鱼小丸子、铁板鱿鱼、烤面筋、烤肉串..

南长街和秦淮河的商业街,无论是景还是店面都十分相似。南长街很长,但灯火通明的地方大概也只有南禅寺附近的一小片。拍下几张打卡照片后,早早回去了。

(最后我选择在超市买了牛奶和面包当宵夜..


第二天早上本想赖个床,结果八点就饿醒了,由于老板提前说了一大早就要出门,下午才回店里,所以干脆把旅店备用钥匙留给了我。出小区看见一家排了长队的包子铺,也就不走远了。青菜包+粉丝包+茶叶蛋+豆浆的早餐顺利解决,回屋看书。单人独享一整套青旅还是很惬意的。

中午收拾好行李,留下钥匙,离店。按计划前往崇安寺旁的「拱北楼」面馆。

拱北楼

到店时接近一点一刻,已经快过午市时间了,店内仍有十来桌客人。点了一份「鱼片阳春面」。

等餐时,顺便看了看墙上的面馆简介:拱北楼面馆始创于1863年,历史上客商、船舶会集之地。据说清末举人杨乃武在冤案辩白后南下途中曾到此就餐,赞不绝口,从而店铺名声流传开去。面汤据说是用肉骨、鳝骨和鸡熬成。至于「阳春面」为什么要这么叫,有说乾隆提的(可见各个地方都有乾隆这位吃货的影子);也有说是“十月小阳春”,一碗面正好十文钱…总之,浸过葱油、粗细均匀、汤清味鲜、清淡爽口,就成了苏式汤面——阳春面。

鱼片和面是分开上的:面汤清澈见底,鱼片鲜香白嫩,两者相混,配合葱花、笋条、木耳、姜片(相机先吃,人后吃)

吃完后服务员迫不及待收掉了餐具..环视四周发现已经不剩什么客人了,午市一点半打烊还是相当苛刻。

东林书院

背着沉重的书包,在返程火车出发前一个半小时,打卡东林书院。

由于打开的方式不太对,一开始就从一个侧门进了园。一进园林就没了方向感,转了大部分地方后才找到「中轴线」。

东林书院最广为人知的就是那幅对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而我自然也是冲着这幅联去的,它位于「依庸堂」。

在依庸堂前,分别是东林精舍和丽泽堂。正好也在进行东林书院的历史展。大致了解后就直奔主题了。

“丽泽”取意为朋友间互相学习,“依庸”为「依乎中庸」,比较强调儒学,历史上的「依庸堂」可以类比现在的科学院和工程院。

走出依庸堂时,灰了一上午的天空正好飘起了雨。

这雨就像一层薄雾,沾湿衣裳和树叶,却不在水面留下涟漪。公园内还有独自在一个亭子里练太极的老人。亭、林、院、池、雨,交相辉映。

此情此景,正应了《江南》的调子:

风到这里就是黏,黏住过客的思念;

雨到这里缠成线,缠着我们流连人世间。

游园差点忘了时间,匆匆离去。这里吐槽一下无锡火车站,居然分为相隔甚远的南/北两广场,而高铁只在北广场,却无明显指示牌,以至于列车开前十五分钟,来了场惊心动魄的折返跑..上车后还没坐稳就出发了,紧张刺激。


近五点顺利抵达宿舍,收拾后去食堂,再奔向教室上课,无缝衔接。

下课后搞定课程笔记,再整理完这篇游记,也到了转钟时间。

这种说走就走的冲动,方便的交通、住宿、饮食安排,粗略的计划加上意外的变化,种种因素构成了出门短途的最大乐趣。不到两天的时间,领略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天气,幸甚。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人杰地灵,烟雨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