札记 10|仰望星空和脚踏实地

泰勒斯号称“科学之祖”。相传,他晚上走路,头望星空,看出第二天有雨。但一不小心,一脚踏空,掉进泥坑,后被人救起。第二天果然下了雨。有人讥笑哲学家知道天上的事情,却看不见脚下的东西。

然而两千多年后,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只有那些永远躺在坑里从不仰望高空的人,才不会掉进坑里。

这段话大约是高中时期第一次写议论文的题干,作为今天的标题再合适不过了。

今天的札记是一场临时通知没多久的会议,由一位大组里已毕业的博士师兄C,讲自己的创业故事。

如果要给这个创业故事加上几个标签,那么可以是【亿万身价】,也可以是各类【杰出创业者】光环,按官方定义来说,活动也是个团支部组织的分享会。

初识

我和C师兄的交集很少,此前唯一一次线下接触就是听他的开题报告。在那次报告上,师兄正处于公司初创,产品初步形成规模,算法具有落地价值的阶段。能听出很多高端的概念,也有不少学术成果。单是这半小时汇报,便使人心生高山仰止之感。

而随后发生的插曲则令我颇感意外,汇报结束后,台下一位评委老师痛斥:“我们是学者,不是投资人,不要拿公司的宣传PPT和概念来忽悠我们。”

当然,评委老师本就对他十分了解,这份劝诫自然也一阵见血。虚虚实实,企业故事和学术成果,在学生阶段自然是分开为善。

而后的故事就是,师兄从创业到毕业的过程一路向好,导师转发的新闻一条接一条,并时常谈到各方面的名气和优秀实力。

困惑

今天开场,师兄介绍完创业公司和项目,先问了问大家怎么看待元宇宙,听了几个同学的看法后,似乎没有得到想要的方向,于是秀起了他们公司的几个demo——即使他们并不是Meta公司所定义的元宇宙的样子——但元宇宙就是这样,谁都可以说自己做的是元宇宙,但核心还是看技术是否够硬。

这个阶段,无论理念还是产品本身,几乎无可挑剔。从软名词到硬工程,从小细节的包装到大系统的架构,在视频、PPT和小平板的演示中展现的淋漓尽致。如果我是投资人,可能已经被打动无数次了——但我不是,我和他之间虽然年龄差的不大,但各方面阅历差的太远,我只能从学生视角,带着显微镜去想,特定技术的内部大概是怎么实现的,他如何用百十号人在几年内解决了这些问题。想不出来,除了几年前就有的仰望和膜拜,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情感。

这和以前看的名人传记的区别,大概只是拉近到了面对面,以及组对组。商业包装的华丽外壳下,我依然还没有找到故事的精神内核,除了带来“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这样的思想压力,只有一屋子人面面相觑的沉默。

价值

不知从哪个点突然开始,我听到了师兄内心的话。或者说,我把一些包装过的话,和说话的人本身当作一个整体来观察了。

可能是一个细节处的灵魂反问:

在座的都是男生,你们小时候就没有喜欢过遥控飞机和钢铁机器人吗?

也可能是一些精神层面的小结:

道要走正,中国公民的梦想,就应该是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

我开始想象,在相似的博士课题组下,是什么样的外部环境和个人努力,让一个博士能脱离博士学位本身,去找到更大的世界。或者说,触及亿万资源道路上的思考、视野和成长,脱离名人传记故事和媒体报道,是如何真是体现在面前这个活生生的个体身上的。

然后我听到了一些讨论过程中的要素:

  • 学术到应用的转型,来自冥冥之中的“感觉”;
  • 商业的本质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拒绝投资买量经济;
  • 非标到标准化的思考,从非标道路找到切入点,从标准化角度构造壁垒和规模化;
  • 创始人基因决定公司性质和发展脉络;
  • 结合自己的背景、强项。找到自己的赛道。比如师兄个人的硬件+软件结合的专业背景,以及多传感器融合的研究方向。

感兴趣的工作、充足的收入和精神层面的满足感,此三者得其二可解决大部分烦恼。而师兄三者都达到顶峰的境界,实在是羡煞旁人。我愿意相信即使师兄是在偏远地区露宿,或者是在崇山峻岭中体会民生之多艰和行业痛点,都带着意义、价值和获得感。

回温

不同于听过的任何一场学术报告。抛开亿万身价,抛开杰出创业者光环,仅仅是听一个大组师兄的汇报。这场分享本身,从各方面的时间和空间考虑,本就已是无价的。

我依然不是投资人,即使有所触动,除了加上微信也不会有任何表示。但似乎,被反向投资了一些精神。

我还发现,导师眼里透出的热情和动力,是在听日常组会时所罕见的,会后也语重心长地和大家说了许多。

自然,理想和现实是有隔阂的,更何况是完全不同的人生阶段和体验所带来的交流。正如我写完今晚的所闻所感后,依然会回到准备调通工程-测试代码-写汇报-开组会的紧张节奏里。


那为什么还是写了半个晚上呢。

年底了,除了个人世界的回顾外,还是要有些更远的想象。

或许在未来某个迷茫地仰望星空的瞬间,可能突然想起了今晚的故事和触动。既有北大环境的自由开放,又有计算机世界的严谨浪漫,共同指向了一个真正能够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元宇宙。

夫复何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