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伯克利冬令营(5)迈出第一步

夜晚是码字的好时间。

万籁俱寂的时候,指尖与键盘的每次接触时所捕捉的塑料质感,都顺着神经传到大脑,再在屏幕上同步渲染出来,所想即所见,所见即所得。

吃喝之类免了,直接进入正题。


Christian Simon Diercks,一位在Science上发表过论文的化学界科研工作者,为我们带来了第四次课程。他与第二篇日志中提到的Farhad Fathieh一样,来自Yaghi‘s Group,国籍德国。

如果说上次Fathieh更多讲述的是自己科研道路上的心路历程,那么这次C.S. Diercks则完全是在讲做过的科研项目了,后者对于非化学专业的我来说简直是灾难。

更灾难的是,前一天行程安排中提到的讲解内容与实际不匹配,导致预习错了方向(这就是在为不写科研细节强行找借口

关键点:通过在水中使用催化剂还原二氧化碳,进行人造光合作用,进行清洁能源的相关研究。讲的不算太长,论文题目也有所提及,于是我认为可以回来下来再看看论文。

论文地址: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s comprising cobalt porphyrins for catalytic CO2 reduction in water

看了摘要发现,完全没法啃..罢了罢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在读过之后交流(感激不尽

不过这次课程后的QA时间比较长,听主讲人Diercks讲了不少与化学不那么相关的点,值得记一笔。

  • Fathieh的简历里,2013年的学术交流活动格外亮眼

我就带着好奇问他,如何申请到参与多个学校的科研项目?有时间完成吗?

Fathieh:德国的本科生、研究生教育和中国类似,以上课为主,研究为辅,课余时间比较多。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搞科研还是可以做些事情的。关于申请其他学校的实习,三个月的时间基本只够了解项目是做什么的,而不会特别深入一个项目。申请时找专业相关的导师申请,很多老师会喜欢交换生,但不会给钱,因此花销较大,还需要一定的运气成分和导师推荐。

  • 什么样的研究工作能够在Science上发表?

Fathieh:通常来讲,有两种工作可以发表在Science上:

第一种是一个新概念/新发现,只要是没有人做过的,都能发。

第二种是集中于一个点,进行团队研究,这个研究点很重要,如何整理成优秀的论文更重要(Fathieh非常开心地表示,他的导师比较擅长

从难度上讲,第一种听起来更简单,实际上比第二种复杂很多。

  • 论文里用到的图形绘制软件

Fathieh:主要有两个。

Chem-Draw

Material Studio

第二个价格略贵,一般由实验室负担费用

  • 如何申请伯克利的硕士/博士?

Fathieh:一般伯克利是不会提供硕士学位申请的,不过可以在直博到不想继续时,选择拿一个硕士学位退出(不过也要达到硕士毕业要求)。

化学相关专业申请攻读博士学位时,一般在申请期开始前一年可以找一些导师发邮件套辞试水,重点找年轻的导师,询问详细地申请条件。之后仔细查看每个研究方向,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用这一年的时间为申请好好准备,优先申请联系过的导师。

关于这次课只能记这些了,不求有用,但求有启发。

接下来是游览斯坦福大学。由于以前看过一丢丢斯坦福的公开课(CS229/CS231n),真正到达校园时并没有特别的兴奋感。可能是因为学校太大,视野里四处是华人面孔的游客,骑着车的学生和一眼望不到头的棕榈大道。

图1 美国最美公路之一-「棕榈大道」

建筑物都不太高,外墙的材质和色泽都像砂土。虽置身于全球数一数二的高等学府,景色却让人觉得身处戈壁。或许是因为没有走进教室听课,没有走近这里的学生,反而不如网课亲切。

吐槽归吐槽,来都来了,还是要留些照片纪念的。景象变了,拍照角度也要变。

图2 斯坦福钟楼

图3 沙漠金字塔(其实还是钟楼

图4 街角一景

愉快地结束一天的行程后,日常赶日志。

以为这就完了?Naive!内容有点不够,于是再加上一天的。


经历了昨日化学大佬的打击过后,今天迎来了两位比较相关的主讲。

上午这位是创业大佬Naeem Zafar,他应该是我们本次行程中最牛的一位授课者(研讨会中的大佬除外)。据说他起初在伯克利工程学院教创业,教的太好了,被商学院挖过去了。本次主讲的题目是「如何将想法或研究工作化为成功的初创公司」。

首先Zafar提问:什么是商业?

Zafar:商业就像一个神奇的盒子(Magic box),你向其中投入一块钱,可能会收获三块钱,可能会一无所获,也可能会一块钱都不剩。商业决定将产品以什么价格卖给什么人。

接下来讲21世纪初的两次创业热潮:一次是源于互联网,典型公司有脸书、谷歌、领英等;一次是源于移动互联网(iPhone的出现),典型公司有优步、Pinterest、Spotify等。Zafar表示,创业需要从潮流、用户需求和创立者自己的技能三个方面出发。

下面是一幅形象的图,显示了初创公司后的愉悦值变化(Happiness):

第一眼看到纵坐标是Happiness,直接联想到谈恋爱的过程(逃

不过分析起来确实是同一个道理,即需要克服新鲜感过后的低沉期和磨合期,然后upupup

后面的内容比较散,或者说是由一些小的概念点慢慢道来的。选一部分整理:

  • 商业计划(Business plan):未满足的需求->验证需求->寻找团队->市场调研->制作商业计划->创造投资材料
  • 公司的控制权:重要,但不是特别重要。当投资人和创始人方向相同时,创始人的工作就是投资人希望看到的,因此不会过多干预。

投资者的地位应该和驾校教练类似:只有在足够必要的时候才会踩下刹车。

  • 寻找断裂带(Crack):断裂带就像市场中未满足的需求。
  • 作出不同的决策:寻找合适的产品定位(调研同类产品的特点,作出不同)
  • 可扩展的(Scalable)商业模型:有新需求到来时,服务成本应该接近于0,便于扩展用户规模。

例如一位理发师开了一家理发店,每一时刻只能为一位客人提供服务,这是不可扩展的模型。

一个音乐App,对任意一首歌曲,一个人下载和100个人下载的情况没有太多成本的变化,这是可扩展的模型。

决定创业前,问自己两个问题:Why now?Why us?

第一个问题可以判断公司是否找准了潮流。

第二个问题决定了团队是否合适。

合适的团队就像一个爵士乐队:每个人做不同的事,彼此可能还不是朋友,但各自都有用武之地。

最后的QA环节再次印证了中国人和美国人回答问题的方式不同。

Zafar基本上都只会在第一句话正面回答问题,后面就开始围着问题绕圈子,用简单易懂又显得很有逼格的语句表达自己的观点。刚听完会觉得:哇好厉害说的好对。等上一两分钟想想刚才的问题,会发现:他说了啥,这和问题有关系吗???

这个现象很有趣,因此也导致个人觉得QA部分没啥干货。倒是Zafar讲的他自己有个学习习惯很不错:

每年开始时给自己定个主题,比如二战、美国建国史、摇滚乐…可以涉及到很多领域,通过这一年的课余时间仔细研究。阅读这一领域的文献、作品,咨询专家和爱好者。坚持这一习惯若干年,会逐步扩大自己的圈子,认识更多更有趣的人。

说个插曲,学校组织的这次冬令营分为两支30人的学习小队,一支前往伯克利,一支前往斯坦福。前者篇学术,后者偏商业。今天听完商业大咖讲创业后,还是觉得偏学术的内容更符合我的口味。

写得有点累,放一张中午抓拍的小松鼠提提神。


下午的主讲人并不陌生,正是在第一天课堂上为我们讲解人工智能课题的Daniel Aranki博士,今天的主题是物联网(IoT, Internet of Things)。想到他偏科普性质的讲课思路,料想今天的内容不会太难。实际体验确实如此。

关于物联网,Aranki分四个部分讲解:简介、应用、系统和架构、隐私和安全

物联网是相互连接的物品。它们共享信息,协助控制。

第一个物联网应用可追溯到1982年:可口可乐自动贩卖机。

物联网的应用主要是两个方面:智能家居和医疗健康。前者包括智能电灯、空调、音箱等;后者包括手环、智能运动鞋、智能手表等。这里想重点记录Aranki对于“智能硬件”的解读。

我们想象一个场景:你回家了,需要打开卧室的智能空调。

你可以掏出手机,对着麦克风说:Siri,帮我打开卧室的空调,ok,空调开了。这很智能。

当然空调不傻,它自己连着家里的wifi,当他发现你的手机连到家里的设备时就知道你回来了,所以自己就开了。这更智能。

此外,你的车和手机也有定位系统,你开车回家的路上,导航信息的终点是里,空调一看你还有5分钟就到了,提前开了。这可以说是相当智能了。

对「智能」一词的定义决定了产品的优劣。

关于系统和架构部分就是在介绍硬件了,为了不让文章太长,这部分不再详细搬运了。

Don’t overdesign:不要过度设计。满足需求的最少设计才是合理的产品。

隐私安全问题其实非常现实,特别是在医疗健康的物联网应用上。假如有人身体上安装了类似心脏起搏器、胰岛素自动注射器等微型硬件,假如这样的系统被入侵,则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最后Aranki简单展示了他在phd期间的科研工作,均与物联网和医疗相关。还运用了增强现实技术作远程通话重现(Telepresence),看到这里感觉有点和自己以后的科研工作相关了,很有亲切感(系统架构可以类比这篇文章


文章接近尾声,让我简单讲讲这篇文章的标题。

德国科研工作者Diercks,在迈出到其他学校实习交流的脚步后,就有第二次、第三次;

Zafar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也是让自己不断前进的过程;

Aranki在与我们课后交流时说了这么一段话(根据他原来的意思重新组织过语言):

The four years of undergraduate life is a period when you have lots of opportunities, to explore and discover what you really like or dislike, to do something simple but interesting, to expand the road in front of you. So, what I mean is that, if you’re really interested in IoT(Internet of Things), just buy a thing like Raspberry Pi, then start your own work on it, and build your own smart homes. Maybe that’s quite simple when compared to others, but remember: just try it, and take your first step.

四年的大学生活充满机遇,试着去探索和发现你真正喜欢或不喜欢的事物,做一些简单而有趣的事情,去拓展你面前的道路。所以如果你真的对物联网(IoT)感兴趣,只需要购买像Raspberry Pi(树莓派)这样的东西,然后开始自己的工作,建立你自己的智能家居。 也许这与其他人的工作相比很简单,但要记住:尽管去尝试,并迈出第一步。

不知不觉,日志已经写到了第五篇,本次冬令营的行程也步入中期。聆听前辈们讲述课程或科研项目,参加大咖云集的研讨会,游览校园和博物馆,品尝不同的食物和饮品…一开始的新鲜感和时差带来的兴奋已渐渐褪去,长时间的思考或行走也留下了疲倦和懈怠。谢谢每个能够坚持读到这里的人,我自知文笔一般,唯勤能补拙。最初逼迫自己迈出第一步,写下了第一篇日志,才有第二篇,第三篇…

有时候,你和名校的距离,只差这一步(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