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情绪调整法则

迫于封城期间无法在家专心工作,在线上和咨询师沟通了一下解决方案,感谢学校的线上咨询平台。

首先我描述了近期日常和状态。

咨询师听后给出三个选项,问目前哪一项最影响我心态:

  • 封城带来的绝望感
  • 科研效率低下带来的的无助感
  • 不能全身心投入工作带来的自责情绪

我下意识选了第一条,并认为第一条是形成第2、3条的原因。因为在不封城的情况下,遇到状态不好的时候,约饭、打球、唱歌、看电影、短距离旅游等活动能够很好地调节。

但是经过细致交流后,发觉这一条并不能作为根本原因。个人潜意识里坚持「遇事不求人」心态,平时找人交流吐槽或者通过户外运动发泄情绪,本质上只是将问题表达出来,而并不期待外部直接给予解决方案,最终仍需要自我驱动。封城期间,担心线上多次发泄负面情绪会给他人带来不必要的困扰。

谈到这里,咨询师指出一个心理误区:

人们与朋友的交流,或者选择心理咨询,一方面是为了倾诉烦恼,另一方面更是为了解决问题。「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交流不会影响到正常的朋友关系。相反,我在接触抑郁患者时,可能因为一直找不到解决办法,会在一定程度上被感染,并陷入对方的思维困境中。在明确具体的问题后,需要以解决问题的心态寻求帮助,而不仅是发泄后再试图自我疏导。

聊到这里,基本上问题可以定义清楚了。如果把「封城」本身作为最核心的问题,自然会产生钻牛角尖的心态。因为「封城」的问题并不是能够直接解决的问题,需要将其“去权重化”,或者说“日常化”。


后面聊到些具体的解决方案,听上去对于解决封城居家效率低的问题有着不错的效果。记下来并开始尝试。

首先讲「心流」的概念。

在家有一个不易克服的点,就是很容易沉浸在游戏中,特别是反馈非常快的游戏。这里面存在的共性特点包括:明确的目标、可完成的小任务、及时反馈。

更多概念可参考知乎链接:有哪些快速进入心流状态(flow)的方法? - 北茉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992764/answer/875167616

在实验室中,由于存在安排好的工作目标(小任务)、随时可见的co-worker状态(同行压力)、线下可接触的汇报(及时反馈),使人更容易投入状态。与之对比,居家科研环境恰好相反,探索科研问题的答案本身是一个目标,但阶段性任务不够明确外加远程反馈不如线下,导致时常消磨时间。因此,需要营造出类似的环境,争取创造出「心流」的状态。

具体方法包括:

  • 设计每天的工作任务,可执行性越强越好
  • 将任务制作成CheckMark的形式,完成后标记
  • 设定假想目标
  • 每天自行整理汇报工作,多与导师交流进展

  • 适当通过播放轻音乐、咀嚼糖果、学习基础理论等方法集中注意力

在一个方法逐渐失效后,思考并更换新方法,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


怀着最好的希望,做出最坏的打算。假如封城持续到六月,那未来的几个月内,总是要适应居家工作节奏。

最后,衷心祝愿每个人身体健康,工作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