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文和半程随想

昨日小年。

连续开会,讨论需求,任务拆分。

墙上一张张便利贴提醒着自己未完成的任务,还是会在人数逐渐减少的实验室里走神摸鱼。

夜深人静时很容易专注。于是坐在工位上看完一份讲中国通讯产业发展史的长篇文章,心中充满震撼,好像进一步理解了前几天实验室圈子里刷屏的8K超高清直播试点成功所带来的振奋。

回到现实,看到学校的邮箱有个红点。发件时间22:49,会是什么邮件呢。

主题【IEEE VR 2021 Conference Paper】,点开后一眼定位到关键字【ACCEPTED】。

说实话,没有特别大的情绪冲击,平静的把这个消息分享给二作的师弟和follow工作的大师兄后,开始慢慢看邮件正文。

随着师弟和导师相继回复,才感到确实是“值得喝一杯”的事。没错,毕业硬性条件之一不就是论文吗,怎么这都忘了。

然后起身去了趟厕所,想了想phd走到快一半的时候才终于有了第一份工作,百感交集,有些眼眶湿润。


早在大四做完毕设后,就想过论文中稿会是什么感觉。

从研一在交大处理专业课,业余时间也一度有些焦虑,好在随着找朋友借用的实验室工位环境稳定,还有若干一起打球的朋友&室友聊天开导,索性不想太多,专注处理好专业课程,业余时间打球,看书。

一年级结束,从上海到北京的环境切换,突然燃起对一切的热情。半年多的时间里规律作息、认真学习和生活、养猫、从零到一装修近似毛坯房的宿舍、找工程项目的合作者,以及预约到了日常爆满的北大口腔医院专家门诊并制定诊疗方案。

于是,2019年虽然没有实际产出,但感觉内心始终充满期待。知道自己的目标和所需要的契机。后来借由博客和其他平台,成功找到了一个工程合作者,也在年底遇上了如同soulmate的人,2020怎么想都应该是个天胡开局和丰收之年。

接下来,就像2020年各种新闻常用的开头一样,“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带来了半年的居家封闭。缺少线下交流和专用设备的情况更容易心态不稳,项目进展和科研进展一路受阻。在快要复学时的一次重逢,也带来了半年异地的破裂。“你这个样子我真的奇怪自己竟然跟你在一起过”——这句话一度把我敲的昏天黑地,还好《三体》里章北海的镜头就像一位战士一样安慰着——“没关系的,都一样。”

从各个方面而言,我都不喜欢预定计划被打破的状态。而二年级的一年就这样过去了,热烈的开始又失落的结束。甚至到2020年底的年终总结,我都还在复杂的矛盾中寻找一个心灵的平衡点。

另一方面,二年级期间也用了不少时间和几位同学一起处理导师们的若干项目材料。这个过程中经常性的突发事件一度让我看到微信消息的红点就一阵紧张。事后想来,这些所谓的「杂活」在另一方面也帮了我一把,让自己没有变得过于迷茫和无所事事。更令人欣慰的是,这些事情最终结果都不错。

三年级上学期,既接手了因为之前毕业的同学们没有收尾的项目,也有自己的一份科研工作和两个偏工程项目的轮番push,还有一些其他突发的材料。而这次接收的工作,用了两周做出最终版系统(前期在家用了两个月各种绕路),用了一周设计和实现主观实验,最后在师弟和师兄的帮助下用了不到4天写了双栏7页。回想起来,也算是一件impossible misson。

一月中旬收到的拒稿邮件,完全是在意料之中的,即使投出去后已经给自己降低了很多心理预期,收到邮件的时候还是会难过。借由健身彻底出了场汗后,开始跟师兄讨论怎么按照审稿意见改。

近几天也是改投论文出结果的日子,虽然从审稿人的反馈来看已经比较稳了,但反过来想,也很难接受再次被拒稿的代价。导师曾说“不要把论文的结果当作定心丸”,但对于现阶段的我而言,确实很需要这样的定心丸支撑。

好在,现在终于可以说:“一切努力都没有白费”。

同样也没有白费的,是帮忙做主观实验的同学和朋友们的宝贵时间。


后续完善些后,打算在博客里介绍些这个paper的具体细节。

而过去一年被消磨的时间,也要在未来一点点补上。

某个项目的牵头方磨了两年终于在前两天提供了看似比较稳定的需求,剩下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让我们加速开发(但有总比没有好)。

逃避不解决任何问题,而真正面对问题并开始解决的时候,还是要一点一点迈过一道道坎。

科研的过程确实是特大号的延迟兴奋反馈。为了摘到这第一份“低处的果子”,足足走过了两年半。

路还长,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