札记 12|春分

将碎片化的思考转换成文字,也是让大脑更为平和的过程。

不知不觉间已经停笔了两个月,虽然每次都想着做完手上的事再来写,但事是做不完的,念头想着想着就溜走的。

医学实验样本

关键词:正畸,牙周,PAOO手术

出于正畸的需要,2月份做了PAOO牙科手术。简单来说就是因为前牙牙槽骨较薄,需要切开牙周,打上人工骨粉,再进行缝合。

手术前,根据相关病友描述的经历,料定这是一场相当痛苦的体验。

做paoo手术是种怎样的体验? - 知乎 (zhihu.com)

也曾犹豫过是否有必要做,但根据自己的信条,遇事不决,找专业的。要么补充专业知识,要么请教专业人士,如果没有专业经验,那就去探索。

于是请教了一下口腔医学的同学,又看了主治医师的论文。心里踏实了不少。

事后证明,这份医患互信是值得的。从术前准备,到术后遵医嘱,到拆线与复查。相比上面知乎回答里动辄肿起来三四天的样子,我做完不仅没肿,甚至四五天后就已经能去爬山了,还没拆线就去打了场球(谨遵医嘱,视个人恢复情况而定,请勿模仿

拆线的时候主治医生聊起来恢复情况:

“一台手术不光是术中的几个小时,从前期准备到术后注意事项方面都是这个活动的必要组成部分。”

“看你的恢复情况,医嘱的完成度应该很高,能给到90分以上。”

虽然已经很久不需要考试和评分了,但听到类似的评价依然会发自内心的喜悦一下。

事后医生还复盘了本次手术中用了哪些改良方案来缓解疼痛症状。体会到了在了解一定专业背景、具备一定科研素养后交流的顺畅——这些改良方法跟我的猜测差不多。此外,医生在术后7天内每天还会发来问卷,就跟质量评价方面的主观实验打分很一致。我坚信自己为这个细分领域的发展贡献了一个正向价值的实验样例(笑)

这些经历本身也算一种正反馈。

科学本身能够完全解释的事物十分有限。如果医患关系能换个思路:患者把自己的经历作为一个人类医学史上的一个标记点,大概也不会平添太多恐惧。但有个大前提,就是人性向善。

篮球场杂谈

关键词:北大杯、录像、团队

努力训练没有捷径,但有更为高效的方式。

其中一条就是打球看赛后录像。

就拿篮球这一运动来说,不同层次水平大致可以作如下递进:

野球场养生3V3/4V4 -> 野球场熟人3V3/4V4 -> 野球场养生全场5V5 -> 带裁判3V3/4V4 -> 院队训练5V5 -> 高级业余比赛5V5(校内院队决赛圈) -> 国外大球市业余5V5/CUBA -> NCAA -> NBA

大部分情况下,业余选手打的篮球(野球养生4V4)和业余选手喜欢看的篮球(NBA)正处于两个极端,水平差距甚至大于人和狗的差距。

而但凡到现场看过职业联赛,或者稍稍专业些的比赛,就会立马感受到运动员强劲的身体素质。

说回录像,近几年也看了一些路人局的比赛。不同层次的篮球比赛是完全不一样的运动。想要这段话放在自己身上,就可以从看自己的比赛录像开始。

运球、跑位、投篮、卡位等各种动作和问题,在录像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近期赶上北大杯,虽然作为跨校学生并不能上场,但参与团队组建也是一种乐趣,并且队里4位首发都是平时经常一起打球的同学。大的团队从一开始的各不熟悉、首战失利,再到赛后加练和磨合,近期打出自己的水平后回野球场互喷垃圾话。队伍的建设比想象中要快很多。

至于“重回赛场”,起因是第一次队内训练赛就扭伤了,大概是时隔两三年后又一次严重扭脚,还好冰敷两天后就基本不影响走路,远离球场10天后昨天又复出。

复出之战最后一局连中5球carry队友,说实话这身体状态给自己也吓到了,看来坚持健身还是效果显著的。也体会了一遍在一群大腿中自己成了那个大腿的快乐。

近几年越发坚信,运动,特别是团队运动所带来的快乐和积极性,是其他事无可替代的。

价值与交流

关键词:转硕、困境

这一部分聊聊其他交流。出于隐私有些话题只能做备忘无法在这里展开。

昨天微博热搜有个北大同宿舍毕业10年后的话题,原视频链接如下。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K34y1t7Lt?share_source=copy_web

引出了一些不同阶段的选择、困境、人生意义等方面的话题。

沿着一条稳定的科研道路走下去的博士生是幸运的。而刚踏上路的新生也是幸运的。

大四到研一的时段,与博士高年级的时段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态和状态。前者会不惧任何挑战,多少事都能办,后者已经到了不太有试错成本的阶段。

有人转硕,有人彷徨,有人坠入低谷。

同届一位同学手握一堆学术成果,身体素质好、感情顺利、毕业无压力,也会在小聚餐上突然发自内心的说“人生的意义就是没有意义。”

上面视频中有一段话很合适,人生几十年,大部分时候,沿着一条路慢慢走下去就好了——“就像龟兔赛跑里的那只乌龟一样。”

另外奇特的地方在于,信息密集环境下带来的巨大割裂感。比如围绕上面视频的讨论,微博、B站和朋友内部议论是完全不同的方向。引战、营销、跟风站队的言论不胜枚举。

还是需要多思考,多跟真实的人交流,少接触短平快的信息流。

亲密关系和能聊得来的朋友是极有价值和意义的,会在时代洪流中让内心有一处安放的场所。

另外,上周也尝试了一次在周报外跟小老板发邮件交流想法,得到的回应很积极。并且发现,每个人都有需要或被需要的点,关键在于声音能否互相传达到。


春分时节,倒春寒刚过,阳光明媚。

坐下来写东西,也算闹中取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