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有上百个晴朗的早晨,却只有十余次圆月。
近年来鲜有等待月出的经历。恰巧,近两年的中秋前后正赶上北京天朗气清。先后在几次赏月间,收获了些不一样的体验。
我发现北京这座城市最不缺的就是讲究,赏月似乎是在践行着一种理念:
“我就是为了这瓶醋,才包的这顿饺子。”
地点的选择,首选自然是要登高。最直接的位置是山,比如西郊的西山、香山、百望山;而后一些公园,比如景山、北海、月坛;也有人造高台,比如奥林匹克塔;除此之外,一些看上去不高但视野开阔的小地标,也会成为摄影爱好者的聚集地,比如南湖岛(颐和园)和卢沟桥。
好吧,以上位置目前还只去过西山、景山和南湖岛三处。其他位置仅为道听途说,放入待去目的地列表。
观赏月出并不是特别挑位置,即使月亮爬升到一定高度也不会把天空点亮,月色也不会很快泛白。因此,人便不需要大范围聚集在所谓的【最佳观赏点】,也不需要一直盯着地平线。
接下来是,查好月出时间,带上一件挡风外套和便携小望远镜(如有长焦镜头可忽略本项),叫上几个能随意聊天的朋友,说走就走。如果想一个人看也不错,因为到时定会有老北京上前闲聊。
相比于日出,月出的过程多了一份惊喜,少了一份喧嚣。
日出前,所有人的目光和相机的焦点早已汇聚在了那团金色的光辉中,随时准备按下快门键。
日出时,有人会振臂高呼,也有人会热血沸腾。
满月,则显得珍贵而不张扬。待月出时间到后,往往还需经过10-20分钟,才能真正看到月亮开始探头,一切发生在谈笑间,毫无征兆。
第一个看见月亮出来并传递给周围的人是幸运的。
这个过程颇像是《海上钢琴师》里所描绘的,第一个看见自由女神像并大喊出一句“阿麦瑞卡——”的旅行者。不同的是,人们虽然发现了月亮,却不会通过呐喊向周围传达这一信息,而是会轻轻朝着月亮的方向一指,并说道:
嘿,您猜怎么着,它可算是给冒出来了。
哟,真够圆的。
不对,串味儿了。
若是您想做第一个发现月亮的人,有这么两种方法不妨一试。
- 找个天文观察的App,比如【星图】,开启AR模式,不仅能看月出时间和位置,还能看到每颗星星和每个星座的位置和名字。
- 盯着那些长焦镜头指向的方向,如果觉得一台不够可以在不同位置找2-3台,计算大致的兴趣区域范围,保证准确。
在一个地点赏月时,不妨留意身边的人讨论的话题,特别是那些架着炮筒的人,也不用多,一两次就好——他们会交流其他合适的赏月地点,以便下次共同行动——这些内容对于没什么经验的游客而言十分宝贵,并且有些人少还不会踩坑。上面那些道听途说的或是实际去的地标,大概都是这么听来的。
其次,如果有人搭话,也可以随意聊上几句。
“昨儿这儿人可多了,今儿个就没什么人。”
“应该摆上一壶酒,穿身过去的衣服,喝两口再吟几句诗。前面这片小空地儿,要是有人唱两曲儿跳个舞就更尽兴了。”
说罢,可能还会即兴唱个几句,老人能唱戏腔,中年人能唱上世纪的流行歌,年轻人能..拍照发朋友圈(误
P大的同学大约还会想到夜间排一两个小时的队吃【杰哥炒饭】。炒饭只是个形式,找人在那个空间里持续闲聊才是正经事。与之类似,赏月兼具偶然性、空间感和仪式感。每个月只有很短的窗口期,要有好天气和好朋友,并约好一个特定的去处。不过也正是如此,才让这些经历格外难忘。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天气正好,不如赏月。
注:文中三处图片分别摄于西山鬼笑石、景山万春亭、颐和园望蟾阁,图2有望远镜对焦,图3有后期处理过程。